京華億家超市網站:www.yijia360.com訂購電話:9600857387777
  《內經》是中醫學的魂和精華所在。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和診治體系均奠基和形成於《黃帝內經》。《內經》分為《素問》和《靈樞》兩部分,各81篇,形成於戰國至東漢時期長達六七百年的時間里,由多位醫家相繼完成,是我國現存最早的、百科全書式的古醫經。
  整體協調平衡
  《內經》把人和賴以生存的自然界看做一個統一的、隨時空推移不斷運動變化著的整體。天地是統一的整體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中言道:“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。”意思是我們的上面是天,下麵是地,泛指我們生存的自然界空間。認為風、熱、火、濕、燥、寒六氣的運動變化形成了春、夏、長夏、秋、冬這幾個季節,使得地面上產生了萬物、生命。這些生命現象在地面上經歷著“生、長、化、收、藏”或“生、長、壯、老、已”的生命過程。
  人體也是個統一的整體。中醫學把人的形體結構、功能活動、精神情志、自然現象進行了一個廣泛的歸類,強調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臟之間是個統一的整體,所以當我們面對一個疾病時,不僅要考慮是哪一臟出了問題,而且要考慮這一臟和其他臟之間的相互關係。“五臟相通,移皆有次。”所以說中醫不是“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”,而是考慮到整體的協調和平衡。
  “人與天地相應”。氣溫如果超過60℃,人就很難存在了,所以天地是人的生命產生和存在的基礎條件。人和天地的關係是“人應天”。《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》中講:“成敗倚伏生乎動,動而不已,則變作矣。非出入,則無以生長壯老已;非升降,則無以生長化收藏。是以升降出入,無器不有。”忽視這個變化是不行的。對同一個感冒,中醫學會因四時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,它是從動態變化中來審視和處理人的疾病的。
  完善心理道德
  《內經》描繪的完美的生命模式,是順應自然-形體健康-心理道德完善-適應社會。西醫的理論和用藥往往採用拮抗醫治的方法,而中醫卻是順應和疏導,講究“治未病”,違反自然就是“自傷”。
  心理道德完善要註意以下幾點。第一是不張揚,“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?”第二是不貪,中醫講要“志閑少欲、恬淡虛無”,即對物質和權力的欲望不要過高。第三是不惱怒,生氣、憤恨、苦惱這些都會影響你的正氣。第四是不懼怕,除了生命結束,其他事情都有迴轉餘地。“心安不懼”,心裡平靜你就不會怕事情。第五是不暴烈,“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”這七情中,任何一種情緒過於突然、過於持久對人都不好。那麼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是最好的呢?兩個字,“恬”、“愉”。所謂“恬”就是平靜,“愉”就是愉快,中醫推崇的心理狀態是精足、氣暢、神全,精、氣、神全有了。
  京華時報記者冷中華  (原標題:從《內經》看養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y99xynbf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